在大英县人民法院深入推进“一支部一特色”创建活动中,第四党支部立足自身职能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,以“党建+法润乡兴”为特色,锚定“党建领航聚合力,法润乡兴夯基业”目标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法治力量。
第四党支部创新普法模式,精心组建“三人一组"的党员普法小分队,深入包保小区开展“月月送”、“法润民心”等普法宣传活动。队员们主动下沉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为村民解读土地流转、婚姻家庭、邻里纠纷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,将晦涩法条转化为村民易于理解的“家常话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,推动法治观念在乡村扎根,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,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。
蓬莱、隆盛、河边法庭分别在偏远乡镇科学布局,设立了三个党员便民服务点,全力打造“家门口”的法律咨询阵地。支部建立党员轮流驻守制度,为村民提供免费、专业的法律答疑服务。无论是小额借贷纠纷诉讼,还是宅基地权益维护等各类法律问题,村民遇到法律困惑时,只需走进服务点,就能及时获得法律咨询和帮助,这辆党员法治“便民服务车”既保证了服务的高效便捷,又真正实现了司法服务“零距离”,有效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第四党支部积极开展法治赋能乡村振兴实践,将法庭“搬”到乡村院坝、田间地头。结合涉农案件特点,选取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,让庭审兼具化解纠纷与法治宣传“双功效”。庭审现场成为一堂生动的“法治公开课”。村民围坐旁听,看着身边事、听着法治理,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效果持续显现,这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,还显著提升了基层法治水平,促进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,让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的“硬支撑”。
大英法院第四党支部以党建为笔,以法治为墨,持续深化“党建+”模式内涵,用生动实践书写乡村法治建设新篇章,展现了“法治护航、党建赋能”的生动图景,让法治力量在广袤乡野蓬勃生长。